加强“文化大礼堂”建设,推动农村社区教育公益化
马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周吴强 314419
[摘要]:城镇化进程中硬件提升、环境改造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人口素质的提升,人口素质现代化将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应当实施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教育形式以提高市民素质,倡导文明礼仪,其中“文化大礼堂”这一平台是重要的环节,要体现公益化、草根化、序列化、规范化。
[关键词]:人口素质 文化大礼堂 公益化 社区教育
一、背景分析:
城镇化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的发展转型显著地改变了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生活方式,带来了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城镇化进程中硬件提升、环境改造固然重要,是显性标志;但更关键的是人口素质的提升,人口素质现代化将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提升文明程度关键在于提升人的素质,需要铁杵磨针的功力和滴水穿石的恒心。素质,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需要一步一步去做,或将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海宁市马桥街道是海宁城市南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宁区城区开发辐射整个街道。在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前,马桥街道以围绕建设“一城四地”、打造“两富”马桥总目标和“工业提升发展、农业转型发展、三产创新发展”总战略,拼搏勇争先,实干促发展,努力“打造世界经编之都”这一总目标,努力实现城镇发展新跨越。与此目标相呼应,马桥街道自2015年起启动“马桥街道市民素质提升工程五年行动计划”。以新马桥、新市民、新生活为主题,重在建设、以德为先、以文化人,利用多种形式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培养文明习惯。其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陶冶市民情操和利用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实施的“文化大礼堂”平台是重要的环节,也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二、“文化大礼堂”实施操作的要素
马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以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群众生活、提高市民素质、培育文明风尚为目标,立足本地实际,依托海宁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海宁市文化百科大讲堂、海宁市社区教育讲师团“百课送基层进社区活动”、海宁社区学院等平台,整合运用各方力量,积极打造“文化大礼堂”,广受群众欢迎,成为马桥人民“没有围墙的学堂”和马桥的“百家讲坛”。
(一)个性定位公益化。
积极尝试依托各村 “社区学校”设施,面向广大市民开办“文化大礼堂”。“文化大礼堂”始终坚持服务性方向和公益性定位,免费为广大市民提供文化服务。通过3年的探索与实践,运行形式日趋规范、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传播先进文化、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有效载体和活动品牌。
(二)内容安排草根化。
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并从中得到教益和收获,取得良好社会效益,是“文化大礼堂”开办的不变初衷和日益发展的不懈动力。为此,“文化大礼堂”在内容安排上,紧贴百姓生活实际,或是人名群众关注的热点。如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历史地域文化、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及健康生活常识等,使广大市民学到新知识,了解新形势,不断提高文化、文明素养,同时能在“文化大礼堂”学到的知识更好的享受美妙人生。
(三)栏目设置序列化。
经过不断摸索调整,“文化大礼堂”现已形成相对固定、又独具特色的栏目风格。主要有:以传播历史人文文化知识的《文史讲坛》;以宣传法律法规、倡导文明新风的《文明讲堂》;以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甜蜜的烦恼》;以弘扬马桥精神,树立道德楷模的《道德讲堂》,为老年朋友提供健康知识的《金色夕阳》,传授厨艺、生活窍门的《乐享美妙人生》等;为广大市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四)活动开展规范化。
“文化大礼堂”严格执行讲座申报、预报制度,各村及企事业单位在每月下旬选取所需讲座主题,向街道社区教育中申报,由社区教育中心联系讲座教师。每月讲座的内容预告都会在社区教育中心网站提前公布,时间、地点都十分精确,为市民参与提供便利条件。同时积极运用各类资源,确保讲坛常办常新,充满活力。
(五)政策、资源、资金保障多元化。
马桥街道办事处为保障“文化大礼堂”正常运转,专门拟定《关于组织开展市民教育公益讲座提高市民素质的实施意见》文件,将“文化大礼堂”组织工作纳入到街道对各村、社区的整体考核之中。同时,积极运筹,多渠道寻求资金支持。一方面,结合相关区市级部门,如司法局、计生委、妇联、团区委等开展的社科、法制、卫生等知识专题宣传普及活动,部门联动,联手举办。借助各系统的资源建立师资库。另一方面,还积极争取企业以冠名、赞助形式加盟联手,以稳定的资金保障,有效提升讲坛的影响力,成为市民学习文化知识的大课堂,传播文明风尚的新平台。
(六)形式多样化。
“文化大礼堂”活动的开展除采取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的形之外,还通过广场活动、观看视频、知识竞赛、才艺展示等形式开展。例如道德讲堂通过唱一首歌、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做一番点评、学一点礼仪就收到很好效果。街道社区教育中还引导各村、社区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民俗活动,大力弘扬民族传统凝聚人际关系,积极营造和谐马桥氛围。
三、开发“文化大礼堂”相呼应的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社区教育的性质,决定了社区教育的课程比正规学校教育的课程具有更广泛的含义。社区教育的课程应包括具有系统性知识体系的正规课程和具有课程要素性的资源在内的广义概念,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非正规的课程资源在社区教育中可能占有主体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街道社区教育的课程是以街道社区居民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和社区发展需求的多样化为依据,整合包括知识的、经验的、实践的、环境的、生活的素材和内容在内的教育、学习的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为更好的实施“文化大礼堂”,马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积极开发社区教育本土教材,2014年编印成功《马桥街道全民太极健身操》,今后将陆续推出《玩转门球》、《插花艺术》、《家庭面点师》、《美容入门》、《摄影摄趣》、《零起点书法》、《零起点国画》、《风尚排舞》等丰富市民生活的系列教程。这些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都是与本街道市民经常参与的活动紧密结合的。目前马桥街道村村都有太极拳队、门球队,街道也已经创建成功全国乒乓球协会、排舞协会、书法协会等。相应特色课程的开发,不仅使“文化大礼堂”活动更上台阶,亦使社区教育内涵更加丰富充实,充满了勃勃生机,而且在为社区教育提供服务的同时,相关资源也得到不断的发展与优化。
“文化大礼堂”的实施开展整合优化了马桥街道的教育资源,更好的为市民的发展服务,不断为街道城镇化进程中人的素质提升进步服务;同时也切实加强了社区教育中心办学能力建设,有利于推动社区教育品牌建设步伐,有利于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仅2014年度,马桥街道“文化大礼堂”就开出了135场讲座,受众11000余人。让马桥街道市民中不同成员通过“文化大礼堂”这一平台各取所需,相互交流,共建“文化马桥”、“文明马桥”、“和谐马桥”。
人的不断发展需要社会提供一个持续的终身学习和教育的环境,教育要满足社区全体成员终身学习的需求,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社区教育就是这种新型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社会基础和组织保证。社区教育已成为人民群众接受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席狄洛也说过“要创造一个新的明日世界,必须展开终身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教育必须要贯穿人的一生。“文化大礼堂”这一平台适时的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是市民们获取与城镇化进程相匹配的素质提升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 柳士彬, 何爱霞.目前我国社会转型及其对成人教育发展的要求[J] .继续教育研究, 2014, (5).
[2] 高志敏等.成人教育社会学[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
[3] 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 张斌贤.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5] 郑杭生.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周吴强 海宁马桥社区教育中心校长 大学学历 一级教师(小学),长期从事农村成人教育研究工作